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在西安市南郊有个三兆村以专做灯笼闻名全国。三兆村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东10公里处的汉宣帝陵区,村里1200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做灯笼。每年春节期间,"灯笼村"里车水马龙,有很多城里人驱车来到此处团购灯笼,也有一家老小乘出租车专门来买灯笼的。
三兆村自古就有制作花灯的传统。每年春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灯笼销售。十多年前,三兆村灯笼的框架主要用竹篾编成,后来改用铁丝、钢丝拧制。灯笼的面料从红纸改为花纸,现在则以金丝绒和绸子为主。灯笼的形状也出现了可以开合折叠的"合子灯"。近几年,三兆村的工匠们还设计出机械运动与声、光、电结合的大型花灯。元宵节前夕,三兆村的大街小巷挂满花灯,充满喜庆气氛。在三兆村,水泥铺就的路面,规划齐整的院落,由灯笼牵引出的经济实力,使之显露出不同于关中其他村庄的富庶。
三兆村村委会副书记车智厚说,三兆村制作灯笼始于汉代,当时,汉宣帝刘询陵园埋葬在村南,他的大臣、妃子陵也散落于附近,最早落户的村民以守陵人居多。守陵人闲来无事,就以做灯笼来打发时间,渐渐地,灯笼品种、式样愈来愈多,也具有了一定规模,逢年过节,村人便挑到集上去卖。三兆村附近随处可见各种灯笼云集,年味十足。灯笼村人的手艺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
村里做的灯笼以向宫廷进贡、送亲朋好友和自家悬挂用为主。后来,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灯笼的市场需求旺盛,三兆村的灯笼制造业从小作坊走向了规模制造。逢年过节时,村里近三分之二的人家停下农活,制作灯笼。
中国的灯笼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以示庆贺。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灯笼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花样也更多。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上元灯节"曾"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成为当时一大景观。这在今天的三兆村村民看来,实在算不上什么盛况。
三兆村的两位村民在制作一款双鱼花灯
三兆村60多岁的村民呼延宝宝说:"小的时候,村里有羊灯、兔灯、狮子灯、莲花灯……几十种灯笼,现在有成百上千种灯笼,通上电,安全又方便。还有些大灯笼常被买去用来燃放焰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