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南控褒斜,西达伊凉”,为历代州、郡、府之治所,是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凤翔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关中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汉唐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引来了伊朗、印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方的商贾,商人成群结队向中原地区贩运珠宝、玉石之类,再由中原地区带回丝绸布匹,因此将这一长期形成的物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凤翔新发现的唐代波斯商人墓葬和石棺床,充分说明其长期留居于此,也是凤翔成为物资集散地和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实物证据。
凤翔境内有两条丝绸之路
凤翔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凤翔境内属于行宫性质的宫殿建筑遗址星罗棋布,形成了以点连线的结构,约15至20公里分布一处,成为关中离宫别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秦皇汉武郊祭五畤及西巡的必经之地。2009年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我们采取由点连线的方法,对凤翔境内的古文化遗存、遗址进行探究分析。发现凤翔境内丝绸之路走势共有两条,分为陆路和水路。
陆路颇辉煌
陆路是由长安出发,途径西宝沿线的咸阳、武功、扶风、岐山,进入凤翔县横水镇九龙村一带,西经县城由柳林镇亭子头、半坡铺、彭祖原进入千陇境内。同时,陆路还可经横水、凤翔县城,到陈村、长青一带,并沿千河东岸进入千阳,部分路段出现叠加重合之势。
就陆路而言,属于汉唐时期的重要节点共有五处,分别有凹里遗址、雍城遗址、亭子头、彭祖原、尚家岭遗址。1986年考古工作者于横水九龙村调查发现了一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遗址,经过专家研究确认是一处皇家行宫遗址。分析认为“汉承秦制”,雍城经过汉代修葺历代延用,成为汉唐时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唐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途径柳林,裴行俭看到商贸酒肆繁华的亭子头,即兴赋诗“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的千古名句。沿途半坡铺的雁门关、彭祖原的五里坡、过街楼等宛如丝绸之路上镶嵌的明珠,指引着商贾驼队前行西域。
2010年随着宝平高速公路项目的开工建设,我们在彭祖原村以北2公里处,勘探发掘了一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遗址,考古界认为这处建筑在丝绸之路上起到通联中转的作用,这足以证明“由点连线”是探索古丝绸之路的有效方法,更是古丝绸之路在凤翔县境内由东至西穿越而过的考古事实证明。
水路有遗址
从水路分析,沿渭河逆流而上,经陈仓区石羊庙再到千河,由千河逆流进入凤翔县境内的长青镇马道口、孙家南头村,转入中上游的千阳陇县。1982年考古工作者分别于孙家南头村和马道口村,调查发现了蕲年宫等秦代著名宫殿遗址,又于2004年在东岭项目区西北部考古发现了孙家南头西汉大型仓储码头遗址,专家据史分析认为这里曾是雍城近郊一处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泛舟之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佛教足迹深
汉唐丝绸之路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发展繁荣起来的,佛教遗址又成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对蕲年宫遗址调查试掘中,发现唐代墓塔地宫一处,塔基夯土直径达16米之广,先后有4道封门封堵,墓室前为刻划的端楼,出土一米见长的汉白玉石棺两具,其中一具棺内装有鎏金小铜棺,铜棺内为丝绸包裹的舍利子。此后还发现了“法云寺智普记”墓志铭一块,阐明这里曾是唐法云寺的所在地。同时还有在孙家南头堡子壕以北的罗钵古寺前发现一清代石碑,题有“重修罗钵寺碑记”。碑记叙述了佛教高僧摄摩腾达从西域取经归来,在此歇脚弘扬佛法的事件。
凤翔是粟特商人的居住地
唐代波斯商人墓葬石棺惊现凤翔,成为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又一最直接的实物例证。2012年3月中旬在凤翔县范家寨镇页沟村北部被盗的一座古墓葬中发现14件石刻文物,其画像石上的线刻火坛图像、瑞兽互斗纹、胡人套马纹等具有明显的波斯及中亚风格,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粟特人组成商贸团队,前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唐朝沿丝绸之路经商来到长安的九姓胡人,多久居不归,世代繁衍。在凤翔县出土的袄教石棺床画像石反映唐朝粟特商人往来于中亚至长安之间,此时的凤翔物流日盛,商贸交易活跃,适合粟特人贸易、居住,其中不少人定居凤翔,并与当地汉人融合,共融共生,直至终老。唐代虽然厚葬之风盛行,但使用石棺葬具的并不多见。考古界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这批石棺床画像石是出自一位唐代身份显贵的粟特商人(或粟特后裔)墓葬,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袄教画像石及粟特商人的活动轨迹,为进一步研究凤翔境内古代丝绸之路主干道及节点链接提供了十分有力史实资料。这一发现无疑丰富了袄教画像石研究的内容,拓展了学术界对袄教画像石艺术研究的空间和视野。也是粟特商人留居凤翔的历史见证,这些充分说明凤翔是关中西部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董书泰 孙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