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春节,几个朋友相约到延安看大年,心中充满喜悦,倍感使命神圣,更增强了那份责任。
延安,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圣地。光辉的历史,连同那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件件极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构成了一部博大精深的红色博览书,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延安,是我心中一杆永远不落的旗帜。
——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厅
踏上延安这块曾经养育了无数革命先辈的土地时,贺敬之老师创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不停顿的在心中激荡,“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首穿越时空50余载的诗篇,与自己的心声一同迸发着强烈的共鸣。
走近延安,就走进了一座革命历史博物馆,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她得沟沟壑壑,山山岭岭,留着革命先辈足迹,留下亘古不灭的精神。
带着兴奋与那份崇敬走进新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数千张珍贵图片,数千件革命文物,以及复原的历史场景,见证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印证着那个峥嵘岁月的年代,向我们传递着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持久战、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转战陕北保卫延安的胜利,随着讲解员的声音,我们听的专注,听得入神,一幕幕历史的活剧,无不在我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书中讲的那段话,“这些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的,所写下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党中央在延安艰苦卓绝13年的峥嵘岁月,始终如一高举着“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旗帜,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洪流般的奔向了陕北。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成为指引革命前进的航标灯,延安成为全国抗日运动的中心,成为华夏儿女精神的灵魂。正是有这片热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谱写了亘古不灭的历史篇章。
——王家坪军委礼堂旧址
在杨家岭,流连往返于领袖们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处处显得格外的恬静。院中的槐树、榆树郁郁葱葱,石桌、石凳、石碾像是在述说着领袖们领导中国革命的故事。在土窑洞里,我仿佛看到领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惧敌机的狂轰滥炸,依然奋笔疾书气壮山河伟大诗篇的背影。极其简陋的生活设施和环境,映照着革命前辈在艰苦的斗争环境里,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和精神。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是中共七大的会址
在毛泽东主席居住窑洞的墙壁上,悬挂着这样一张照片,一位陕北老大爷与领袖并肩站在一起,充盈着发自内心的笑容,主席的脸上依然慈祥,就好像春风掠过渠水,水面荡漾着自然的涟漪。一张极其普通的照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决心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胸怀和奋斗精神。联想毛泽东主席在杨家岭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解析着“为什么人的问题”。五十多年过去了,时光走进二十一世纪,今天的人们仍然需要认认真真的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牢牢记住领袖的教诲,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为人民所需。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在枣园毛泽东主席旧址,我们轻轻抚摸着窑洞上灰色的砖墙,那一刻,突然深深的感悟到,延安精神是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是革命传统与现代思维的交融,是我党光辉历史的继承,也正是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需要了解,更需要认真践行的准则。站在枣园毛泽东主席开垦的那片土地驻足凝视,仿佛感受到延安大生产那轰轰烈烈的壮观场面。现在的人们,生活在玫瑰簇拥的环境中,一些人变得除了不差钱什么都差了,变得让人瞧不起、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了,没有了信仰,更谈不上弘扬光大延安的精神。恋恋不舍的走出枣园,我们会不约而同的回答,延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忘记,那是我们引以为荣的品质、备受赞扬的美德和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枣园的春节挂起了节日的红灯笼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凝立在宝塔山巅,举目四望,当年斯诺曾经描述延安是穴居的首都,是说延安是一座窑洞的城市。今天的延安,楼群林立,人们享受着安详的生活环境,延安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抚今追昔,让人们更加感受延安精神的无穷威力。
无论过去、现在与将来,延安精神都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书。我这样感悟,到延安看大年,不只是看看听听,更重要的是在于践行,把延安精神凝聚成修身立德、建功立业的行动准则。